当前位置:中国公共安全行业协会 > 资讯要闻

海康威视:行于坚守,成于创新

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按:2019深圳安博会上,相比部分竞争对手铺天盖地的音量,海康威视则很低调,没有任何发布会、也没有一块广告牌。

今天的安防行业,不怎么太平。

外有政治介入、内有新生崛起。

战争、生死、淌血、危亡,各类字眼的出现侵扰了大多从业者的敏感神经。

于炮火声中,几近快要溢满的弹雾闷得赛道内的多数玩家有些喘不过气来。

而海康威视,继续选择沉稳、选择内敛、选择大辩而不言。

2019深圳安博会上,相比部分竞争对手铺天盖地的阵势,海康威视则低调了许多,没有任何发布会、也没有一块广告牌。

当然,他们还是给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AI掘金志安排了一次访问,受访人是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习明。

在这次对话中,徐习明与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公众号: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聊到最多的关键词还是坚守和创新。

海康威视过去的壁垒是什么?海康威视新增的壁垒又是什么?

至于炮火攻击、江湖纷扰,徐习明看得很淡。

他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公司到全球第一的安防企业,海康威视成立十八年来,一直都在接受来自各方的不断挑战。

对海康威视而言,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舒适区。

不能哭、不能喊,只能“结硬寨,打呆仗”,一点一点积累、创新,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边界与高度。

当然,创新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抛弃传统,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有辨别的继承,有选择的求变。

以下是包括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在内的两家媒体与徐习明的对话内容:

如果让你用三个词来总结一下海康威视的基因,会是什么?

徐习明: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务实;第三是低调。

谈到低调,今年安博会上,部分玩家的音量很大,相比之下的海康威视,低调得的确有些可怕,没有一场发布会,没看到一块广告牌,在信息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未来会不会做出一些转变?

徐习明:海康成立十八年来,不太看音量,而是用数据去说话、让市场来证明。

另外在今年安博会上也可以发现,大多数创业公司已经不单单在谈算法而是将技术产品化了,你现在是怎么看待众多AI公司在安防市场的产品化落地?

徐习明: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业,目前还没看到哪个公司在资本的驱动下野火燎原。

昨天我与一个头部汽车企业的 CIO 聊天,他问我,“为什么海康威视总是要设置两个项目经理?”我说因为视频物联这门生意跟传统 IT 不太一样。

传统 IT 项目只需一个项目经理就能搞定,但我们现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既有传统的信息化工作要做,比如用户的沟通、变革管理、项目计划、研发,又有像交货、调试、安装、数据采样等等一大堆复杂的工作。

比如,人脸门禁前年就出来了,但这里还有成本的问题、有安装的问题、有服务的问题。所以最后的竞争还是看谁能够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谁能拥有最好的性价比。

物联网行业比 IT 行业落地更难,整个过程中,你要考虑的因素、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容错性更小。

从 IT 到 AIoT,交付难度比以前上升了很多。

安博会上部分厂商推出的 AI 摄像头,感觉和海康的一些产品有些重叠之处。海康的主要产品,比如雷视一体机,仿制难度大不大?技术门槛高不高?

徐习明:仿制难度高不高是友商看的,并不是我们说的。

我觉得公司还是要不断的创新,只要一个公司有不断的创新能力,它就不畏惧竞争。

海康有一点非常好的基因,就是鼓励创新。只要有持续的不断的创新能力,哪怕十年后我们不做摄像机,公司照样会活得很好。

自2016年9月加入海康威视,三年多时间来,你对这家公司或者说对安防这个产业的看法,有没有发生一些转变?

徐习明:安防已经不是过去的安防,数字化转型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块,海康未来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有什么不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海康威视扮演什么角色?技术储备有哪些?

徐习明:“数字化转型”跟“信息化转型”是不一样的,信息化可能是数字化的一部分。

信息化更多依靠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数字化是要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引入进去。

以一个企业为例,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信息化,指的是将业务流程和交易数字化;

第二步要数字化,指的是设备的数字化,从应用系统上来讲,就是MES、工业物联网。

在这个过程中,海康威视能为数字化“提供眼睛”,包括视觉的眼睛,以及其他非视觉波长的眼睛,比如说热成像,雷视一体机。

第三步,要进行场景的数字化,对作业、行为、环境、人、车等进行数字化。

在场景数字化这里,海康威视能为企业提供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三方面的数字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孪生,来帮助用户洞察中间的规律。

我们希望在海康的平台上,为用户主要解决四件事情:第一拉近管理距离;第二提升管理效率;第三规范作业行为;第四防范安全风险。

过去几年,包括阿里等诸多厂商都在谈数字化转型,譬如利用城市大脑帮助机场做调度、帮助工厂降本增效,请问海康威视做的事情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徐习明:我们边界有限,主要做场景物联。

我把企业的数字化分成三部分:

第一是信息化。传统信息化方面,阿里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把交易处理这部分云化。

第二是设备物联。这里面就涉及 MES 和工业物联网。

第三是场景物联。

场景物联里海康会做几件事情:第一,物联网的传感器连接;第二,物联网的传感器的感知,即 AIoT;第三,在这个基础上,做数据汇聚,即物信融合。第四,数据孪生洞察,我们提供一些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那么在数字底座和在云化方面,今后海康威视是自己继续花费更大力气深耕,还是选择更多地与其他的云厂商合作?

徐习明:用户的架构和体系选择,决定权在用户,不在厂商。

厂商只能在立足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的基础上,提供解决方案,让用户选择。用户是不是要选择数字底座,也是用户说了算。

数字底座这个概念是厂商提出来的。用户可以选,也可以不选。就像今天场景物联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用户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

而我们更看重的是我们做的事情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就是我能不能帮他拉近管理距离,能不能帮他提升管理效率,能不能帮他规范作业、行为,这是我们关注的。

我们还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调整。

在AI应用这块,有听到一些行业人士抱怨, AI 智能化落地的速度和质量好像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习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出 AI 开放平台。因为很多场景是碎片化的,我们希望用 AI 开放平台赋能整个行业。

目前海康 AI 开放平台的合作伙伴很多,总数已经快达到一千个了。

现阶段,谈论开放平台的 AIoT 企业也有很多,海康威视的 AI 开放平台有什么特点?

徐习明:我们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们的算法是直接到端的,可以直接部署到一个摄像机,或者到一个硬盘录像机,这个和许多厂商的开放平台不同。

第二,只要是海康的设备,在平台上训练和部署都是不收费的,我们希望能够让 AI 普惠。

第三,我们提供组件,帮助合作伙伴打通应用。

对于海康威视AI开放平台的后续发展,你有信心吗?

徐习明:当然,这是我们今年 EBG 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AIoT 一定是要扎扎实实去落地的一个业务。

也就是说你觉得现在还有很多不扎实的地方?

徐习明:打个比方,就说工厂早上的人脸门禁考勤系统,也许 A 工厂可以,B 工厂就不一定行。A 工厂可能搭个棚,光照条件就很好,但是 B 工厂严重逆光,C 工厂早上人多得不得了,D 工厂可能在研究院,是高保密区,F 工厂又有外籍员工,N 工厂是个煤矿,从井里上来兄弟们的脸都是黑的。那这些问题都怎么弄?

有些碎片化是必须要通过服务、应用、系统设计去解决的,但有些碎片化就是要通过像 AI 开放平台这种泛在的技术去解决。

这里面绝对不是一个单点,不只是算法。设备、服务、安装、应用都要结合在一起。

AI Cloud提出已经两年了,有没有具体的落地项目出来?

徐习明:在2017安博会上,海康威视正式发布Hikvision AI Cloud理念,倡导在物联网行业践行由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中心构成的“云边融合”计算架构,实现从端到中心的“边缘计算+云计算”,真正做到让感知理解更有效、更精准;图像目标细节传输更高效,网络压力得到释放;数据分级应用更灵活,业务响应更敏捷。

在云边融合的计算架构指导下,海康威视于2018年推出“两池一库四平台”。

2019年“智涌钱塘”峰会上,海康威视进一步提出AI Cloud物信融合理念,在“云边融合”的计算架构基础上,拓展物联网数据与信息网数据融合的数据架构,构建向跨网融合、纵向跨层汇聚、双网三类应用、保障数据安全的物信融合数据平台,不断夯实在AI智能、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持续引领市场。

截至2019年10月,基于Hikvision AI Cloud的平台及应用已经覆盖全国24个省区、近百个城市,为公共安全、应急指挥、民生服务、城市运营、交通管理等领域提供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

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海康威视的研发费用增速是快过营收的,这对你主管的事业群有什么影响?销售压力会很大吗?

徐习明:研发费用的增长是为了匹配公司销售规模的增长。

过去两年海康实行“业务下沉”策略,我们把省级分公司打造成省级业务中心,推进资源前移,业务的决策重心从总部向省级业务中心迁移。

迁移过程中,所有省级业务中心的研发、营销人员都在增长,资源再下沉到二级地市分公司。

在经历了一个大的投入周期以后,接下来我们会进入相对比较平稳的人员投入周期。

从销售的压力来讲,我们一直有,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坏的时候,总要完成目标。

从我们角度来讲,我们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销售业绩。

2020 年,海康在硬件端跟软件端投入的兵力会有变化吗?

徐习明:公司具体投入的变化要看市场的变化。

我们要推动行业落地应用,关键还是要赋能应用合作伙伴。比如说我们在统一架构里面开发了一个组件,专门帮助用户来管理 AI 开放平台上面训练的模型、版本下发,然后再把组件和应用软件结合,对误报漏报进行记录,再做增强学习。这种方式能够赋能各行各业,帮助合作伙伴具备更多能力。

之前海康说如果有需要会自己做芯片。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了吗?第一款产品可能是哪个环节的芯片?

徐习明:具体的要看后面的披露,谢谢。

Copyright© 中国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