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成为热点,亟需抓住产业机遇。
在8月30日的全省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上,《河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发布,旨在促进技术突破、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强调创新、培育产业、拓展场景、优化生态、强化基础。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创新,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具身智能是AI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新模式,涉及“具身+智能”,赋予AI实体形态,使其能与现实交互,使AI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并展现出与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进步、硬件成本的下降和软硬件协同的成熟,具身智能有望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驱动力,不断拓展AI的边界,实现知行合一。
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至2027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安全可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3年,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案例多达17个,预计在政策支持下,该行业将持续吸引资本关注,融资规模有望创新高。
2024年8月22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具身智能产业趋势与未来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发布《具身智能发展报告(2024)》。同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目标是到2026年底,覆盖十个以上的互动服务典型应用场景,吸引百家以上创新企业,集聚千人以上高端人才,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能力;到2030年,打造“全链布局、全栈自主、全景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集群,成为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战略支撑地、技术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主阵地。
具身智能是AI实施的关键手段,代表着新型生产力的方向,既能提升产业效率,也有望推动中国工业能力的进一步升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预测,中国可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和消费资源实现具身智能的领先落地。初期,人形机器人将用于执行简单任务,替代各行业的重复性工作和危险性工作,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长远来看,随着性能提升及劳动力结构变化,具身智能有望扩展至更通用化的应用场景,渗透至千行百业。
具身智能实现涉及感知、决策、控制和传输四个关键环节。感知是与世界交互的窗口,通过环境和自身状态信息收集,作为决策的基础。决策环节根据感知信息和任务目标规划行为,并向控制模块发出指令。控制将决策转化为实际操作,实现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传输强调低延迟、多连接和连续性能力。
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关注焦点在于工业领域,特别是在3C、汽车等制造业关键领域,通过示范生产线和工厂,实现典型制造场景的深度应用。参考自动驾驶的演进路径,随着产业链成熟,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逐步渗透至商业领域,如安防巡检、物流配送、服务业引导、救援、军事等。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载体,以其通用性、精确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可替代人类完成更多种类的工作。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工业制造领域,可以执行各类重复繁杂和危险性高的任务,提高安全性并降低成本,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服务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类,提供家居服务、陪伴价值,让人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具身智能的本体形态多样,包括四足、轮式、履带式、人形乃至智能汽车,每种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考虑到人类社会中工具与设施的设计基于人类尺度,具身智能设计成人形可能更好地适应各种任务与场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人形机器人有望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